在我們的家庭生活中,經常能看見這樣的一幕,家里的老人生怕孩子吃不飽飯影響身體發育,所以端著飯碗追著喂飯。殊不知這樣很容易導致孩子疳積,從而引起各種健康問題。
小兒疳積是什么?
疳積是指兒童時期以消化不良、營養障礙、生長發育異常為特征的疾病。中醫上,“疳積”分別是兩種病,分為疳病和積滯病。
小兒疳積的診斷
1
疳積疳癥
1、飲食異常,大便干稀不調,或脘腹膨脹等明顯脾胃功能失調者。
2、形體消瘦,體重低于正常平均值的15-40%,面色不華,毛發稀疏枯黃,嚴重者干枯贏瘦。
3、兼有精神不振,或好發脾氣,煩躁易怒,或喜揉眉擦眼,或吮指磨牙等癥。
4、有喂養不當或病后飲食失調及長期消瘦史。
5、因蛔蟲引起者,謂之“蛔疳”,大便鏡檢可查見蛔蟲卵。
6、貧血者,血紅蛋白及紅細胞減少。
7、出現肢體浮腫,屬于營養性水腫者,血清總蛋白量大多在45g/L以下,血清白蛋白約在20g/L以下。
2
疳積積滯
1、以不思飲食,食而不化,腹部脹滿,大便溏泄或便秘為特征。
2、可伴有煩躁不安,夜間哭鬧或嘔吐等癥。
3、有傷乳食史。
4、大便化驗檢查可見不消化食物殘渣及脂肪滴。
小兒疳積的治療
疳積積滯傷脾療法
1、治則:消積導滯,調理脾胃。
2、處方:揉板門,推四橫紋,運內八卦,補脾經,分推腹陰陽,揉中脘,揉天樞,按揉足三里。
3、方義:揉板門、揉中脘、分推腹陰陽、揉天樞消食導滯,疏調腸胃積滯;推四橫紋、運內八卦加強以上作用,并能理氣調中;補脾經、按揉足三里以健脾開胃,消食和中。
疳積氣血兩虧療法
1、治則:溫中健脾,補益氣血。
2、處方:補脾經,運內八卦,掐揉四橫紋,揉外勞宮,推三關,揉中脘,按揉足三里,捏脊。
3、方義:補脾經、推三關、揉中脘、捏脊溫中健脾,補益氣血,增進飲食;運內八卦、揉外勞溫陽助運,理氣和血,并加強前四法的作用;掐揉四橫紋主治疳積,配按揉足三里調和氣血,消導積滯。
疳積其他療法
此外:五心煩熱,盜汗,舌紅光剝,陰液不足者,宜推三關、揉外勞,加清肝經,補腎經,運內勞宮;煩躁不安,目赤多淚加清肝經;若有咳嗽痰喘,加推肺經,推揉膻中、肺俞;便溏者加補大腸;便秘者加清大腸,推下七節骨。
另外可單用捏脊配合針刺四橫紋治療。也有用板門割治的效果也十分明顯。
小兒疳積食療方
1
山楂山藥湯
組成:山楂5克,山藥15克,冰糖15克。
用法用量:將山楂、山藥煎湯,冰糖調味,代茶飲,每日1劑,連服1周。
2
鵪鶉蛋羹
組成:鵪鶉蛋1個,米湯適量。
用法用量:將鵪鶉蛋打入已煮好的米湯內,用武火煮沸即可。早晚各服一次。
3
雞內金黃鱔湯
組成:黃鱔1條,雞內金10克。
用法用量:將黃鱔去鰓、內臟,淘洗干凈后切段,與雞內金放入砂鍋中,加水1000毫升共煮40分鐘,加精鹽適量調味即成。飲汁吃黃鱔肉。
4
砂仁燉豬肚
組成:豬肚1個,砂仁5克,精鹽、蔥花、生姜末、蒜蓉、麻油適量。
用法用量:將豬肚搓洗干凈,砂仁打碎后裝入布袋,塞入豬肚內,用線縫合,放入鍋內,加適量清水,先用旺火燒開,再改用文火慢燉2小時左右,待豬肚熟爛后離火,放涼后取出布袋,豬肚切成絲后放入盤中,加入蔥花、生姜末、蒜蓉、麻油、精鹽調好味即成。
(本文章內容來自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,請聯系刪除。)